您现在的位置:青年导网-青年在线 正文
  温州商报因商而名、因商而生、因商而兴。如温州市树榕树一般,22年来,温州商报扎根这片民营经济热土,逐渐根深叶茂、枝繁如盖……这一段榕情往事,不光是这一张新闻纸的足迹,也见证了温州人与商共生的缘分。

  22年,多少事件,多少风雨。此处展示的不足万一,它们记录下一段段让人难忘的历史和情缘。它们包括且远远不限于——

  专业之情——创新版面

  来“集邮”吧

  2002-2014

  从2002年起到2014年,温州商报每年大年初一制作特别封面,将商报logo嵌入到生肖中去,向全市人民拜年。

  温州模式

  2002年5月13日

  在温州模式17年之际,商报推出17个版面纪念,一家以商业财经报道为鲜明特色的综合报形象,就此凸显。

  轨道交通

  2013年3月22日

  温州人的地铁梦做了很多年,轨道交通“曲线救国”,让市民坐上了幸福轨道。市域铁路S1的建成,只是开始。

  以商为名

  2007年2月25日

  商报在正月初八推出《营销温州》特刊,建立140位在外温州商会会长档案。作为以商为名的报纸,我们初衷不改。

  龙港设市

  2019年8月30日

  温州市龙港镇迎来历史性一刻,撤镇设市,由浙江省直辖,温州市代管。这个曾经的农民城,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
  担当之情——重点报道

  追踪“温州制造”突破贸易壁垒

  2001年,欧盟以“保护儿童用火安全”等为借口,酝酿出台“CR”法规,使温州打火机在欧盟市场上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。本报接连刊发《温州打火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》《打火机更要提防反倾销》等文章,引起了业界对欧盟的高度警觉。

  聚焦温州民企打赢美国官司

  2004年,我市民营企业通领科技集团生产的GFCI产品进入美国,并迅速占领美国主流市场。当年4月至7月,美国电器巨头世界500强企业莱伏顿公司分别在美国3个州的地方法院起诉通领公司的4家美国经销商,诉其侵犯专利权。通领集团经过1000多天的较量,终于在2007年7月10日拿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分区法院下达的胜诉判决书,成为中美知识产权官司在美胜诉的第一家中国企业。

  报道“自行车侠”引发全国关注

  2009年年末,一个名叫郭小亮的河南小伙面对他人被飞车抢夺,毫不犹豫地抡起自行车,砸向飞驰而来的摩托车。这个好莱坞式的特技动作,为郭小亮赢得了“中国第一纯爷们”“温州自行车侠”等称号。该事件经本报率先报道后,引起各方关注。

  调查家装纠纷揭秘行业乱象

  温州天地和凭借“装修款直省50%、豪华全包拎包入住、不满意就砸掉”的广告词,火爆一时。然而,一些装修业主发现公司给予的承诺和自己的预期有着较大差距。针对消费者反映较多的拖延工期、后期加价等问题,记者展开调查,内容刊发在2018年的3·15特刊上。

  关切之情——经典策划

  半岛工程开工 豪情填满大海

  2003年4月9日,半岛工程正式开工,这是我市继温州机场、金温铁路、珊溪水利枢纽等工程之后,开工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。工程完工后,洞头与温州市区实现“岛陆相连”,融入温州大都市圈。开工第二天,本报推出8个版特别报道。

  三推蹲点日记 聆听企业心声

 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,基层也是记者锻炼成长的熔炉。2013年春节过后,本报“蹲点日记——我跟老板跑一天”开栏。记者进企业、下车间,到企业一线蹲点采访。2014年、2019年,本报又先后推出《蹲点日记——企业一线看变化》《蹲点日记——温州企业家的一天》系列报道。

  推出城市家书 凝聚温州共识

  2014年,温州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3月19日,本报启动“城市家书——写给温州的一封信”大型主题报道活动,邀约各界人士为故乡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,凝聚温州发展正能量。

  沿着温州市界

  探访乡村巨变

  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”活动,本报2011年启动“走基层·市界行”大型采访报道活动。由本报30多名新老记者组成的十多个采访组,深入我市市界线上的40多个村庄采访,感受民间生态,倾听百姓声音,共刊发报道40篇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。

责任编辑:admin

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
商讯新闻商讯新闻
新闻快讯新闻快讯